张莹,大兴法院特邀调解员。2019年,共调解成功各类案件424件。
张莹在调解工作中坚持做好一名“普法员”和“联络员”,促进双方的意见向对方靠拢,向法律规定靠拢;以老百姓的身份与当事人平等沟通,坚信“我离当事人近一步,当事人就离公正近一步。”
法官助理小文正拿着一本流回的卷宗寻找曾经的“主人”,张莹仅扫了一眼就下了定论。
这本卷应该不是我的。
你都没看当事人名字呢!
你看,我的卷不一样。
说话间,张莹随手从桌上拿过几本卷,当面翻给小文看。这几本卷宗首页的案件流程表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时间、姓名、事项,一条一条清楚明晰。这都是她的调解随记。
证据确凿,小文拿着卷走开了。
随时记录,这是张莹保持了10年的工作习惯。
一旦开始,就不会停下
10年前,张莹还是一位全职妈妈,养养花草逗逗娃,就是她的生活日常。那一年,为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大兴区公安系统推行“民调进所”机制,区司法局广泛招录人民调解员入驻公安机关,张莹就成为第一批走进派出所的人民调解员,一干就是6年。
家长里短、夫妻反目、打架斗殴,在派出所接触的调解案件,总会夹杂些许“暴力”色彩。和张莹同时入职的,还有另一个姑娘。一开始,民警们对她们的加入并不十分看好。说白了,这活儿不好干,警察都搞不定的事情,两个姑娘怎么能行?
时间不说话,却证明了一切。
沉稳的个性、温柔的语气,张莹总是能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变得安静,当然,她也无数次被气的恨不能马上摔凳子走人。
有一次,经过派出所门口,旁边一个小伙子跟旁人介绍:“就是她,说的可在理了!”张莹诧异,这人她并不认识。小伙子笑了笑说:“这地儿我总来,我听过你做调解。”
还有个老太太,倔劲儿上来谁说话都不好使:“我不跟你说,我跟她说!”“她”就是指的张莹。
就是这样的认可多了,张莹不仅没有“走人”,还更加坚定了“将调解进行到底”的信念。
2016年底,为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诉调对接和案件繁简分流,大兴法院引入常驻特邀人民调解员。专业的平台、专业的团队,张莹递交了申请,离开派出所,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了团队,多做一点
张莹没有学过法律。从家长里短到利益纷争,她发现6年的调解经验还是不够用。搞不清法律关系、扯不清案件事实、算不明白账,她急得偷偷掉过几回泪。
好在,她不是孤军作战。在师傅肖艳刚法官那里,她学会区分简单的法律关系,对着法律关系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逐渐把握调解工作的脉络;在团队长桂盼盼法官那里,她掌握了一手规范的送达、问话、制作文书流程,慢慢形成自己的调解风格。
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莹发现,调解虽有法律关系这条脉络可循,但调解方案却是因事因人而异,谈话内容、说话方式甚至语气也同样如此,这里面大有学问。于是,张莹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在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诉求后、正式开展调解前,将调解思路和初步意见形成一个调解提纲,她会把调解提纲先拿给法官看,获得专业人士认可才正式开展调解。
“法院的调解是有强制执行力的,我可不能调错了。”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张莹总结出了一套“三查三问”工作法。
三查:一查被告主体是否存在且准确;二查证据是否与诉讼请求一一对应;三查被告送达地址是否准确且完备。
三问:一问诉讼是否真实、确认不存在虚假诉讼;二问原告诉讼请求计算标准及方式、被告调解意见及方案;三问被告履行方式、原告账号信息,确保具备实际履行可能。
有章可循,从容万分。调解中,张莹更多地是在聆听、记录,她对当事人说的最多的话是:“你再考虑考虑”。她不急于求成,对于调解工作,她有自己的见解。
“我是调解员,但我更是法官团队的一员。即使调解不成,我也会尽最大努力缓解双方矛盾,做细调解笔录,让法官拿到卷宗就能掌握双方争议焦点,这样就能减轻法官的办案压力,提升团队的办案质效。总之,能力范围内,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拉家常还得能拉回正题上来
“如果你以为调解就是拉家常,那就错了。”在这个问题上,张莹颇有体会:“要拉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
以前在派出所工作时,不知道多少纠纷是在拉家常中轻松化解的。但这招在法院,不太管用。因为当事人逞的,不是一时之勇;他们要的,是真金白银。
在一起继承纠纷中,兄妹二人在父母去世后因父母生前居住的农村房屋被拆迁而闹上法庭。妹妹认为自己曾对宅基地的翻建出资出力,拆迁利益应进行分割。哥哥认为与父母共同生活,对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理应获得全部拆迁利益,所以将拆迁利益全部登记在自己名下。兄妹二人各执一词,态度坚决,哥哥更是表示“没有商量”,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兄妹二人的心理预期与案件裁判预期之间的矛盾,是调解的难点。张莹认为化解哥哥对调解的排斥、降低二人的心理预期是关键。她主动告诉兄妹二人自己住在哪个村,都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下子就拉进了与兄妹之间的距离。经过两三轮谈话,兄妹二人对张莹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一口一个张姐叫着。在聊起家庭生活情况时,张莹发现父母在世时兄妹二人互相帮扶,感情颇好。二人都提到,因为经济状况不好,父母去世时连点“念想”都没留下。张莹顺势问哥哥,是否愿意拿出一部分拆迁款置办个物件给妹妹,权当父母给妹妹留下的纪念。哥哥听到这话一下子哽咽了:“张姐,这样吧,我同意拿出一部分拆迁款,他是我妹妹,是我昏了头了。”妹妹也是泣不成声,最终二人达成调解协议。一场家庭纷争被悄无声息化解,一段可贵的亲情也在调解中得到修复。
张莹说,调解员既是“普法员”,也是“联络员”。“普法员”的职责是要把法律规则普及到双方当事人,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合理的裁判预期;“联络员”则是要把一方的意见以妥当的方式及时传达给另一方,一步一步促成双方意见向彼此靠拢、向法律规定靠拢。
我就是一个老百姓
无论是在派出所做调解,还是如今在法院,张莹永远都记得母亲叮嘱的那句话:“别忘了,你就是一个老百姓,不比别人高一等。”
她遇到过一个抚养权纠纷案件。女方起诉称与前夫离婚后,前夫带着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去了青岛生活,以至于她三年没有见过女儿,故以此为由要求法院变更女儿的抚养权给她。张莹只问了两个问题:
女儿过的好吗?有没有问过女儿,她愿意跟你吗?
不知道。
我也是位母亲,体谅你的心情。但是现在咱们连闺女过得好不好都不知道,要不,你先去青岛看一看,要是闺女过得不好,又愿意跟你,我再帮你调解调解?
女方接受了张莹的建议,主动提出撤诉。
张莹说,身份类案件,很难做到“案结事了”,但如果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平等地对待他们,与他们建立“共情”,也许就能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理性看待问题和应对问题。
给当事人的诉讼文件中,张莹会贴心地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只为让当事人能及时与她或者法官联系。
“我离他们近一步,他们就离公正近一步。”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时光荏苒,10年间,张莹从一名全职妈妈成长为一名专业的人民调解员。2017年进入法院第一年,她和桂盼盼法官组成的速裁团队的办案数量就位列全院第一。三年来,经她手处理过的案件达3657件,调解成功近千件。从岁月静好到岁月峥嵘,张莹说:“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3月,张莹加入赵雪法官团队,开始从事商事审判的调解工作。新的团队、新的起点,张莹初心不改:
“我没有辜负这十年时光,也不会辜负余下的无数个十年。”
在人民法院,有许许多多像张莹一样的人们,他们赤诚忠勇、平凡善良。他们无论是何年纪、从哪里来、曾是何身份职业,如今都选择在特邀调解工作中挥洒青春与智慧、散发人性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