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兴法青年荟,小编将为您介绍这位生活中沉默温和,却一步一个脚印,在法治道路上踏实前进,如同葱郁大树般在烈阳下撑开一片绿荫的兴法青年——张杰。岁月丰富了他的青春积淀,如同年轮般深邃与厚重,一圈一圈,记录了他的成长。
2007年,张杰自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进入大兴法院工作,先后在红星法庭、黄村法庭、速裁庭、立案庭任职。一晃十二年,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青涩的底色被勤奋褪去,他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成长为大兴法院立案庭的副庭长,当仁不让的业务骨干。
谈及十二年来的成长秘籍,张杰笑了笑,“哪有什么秘籍,就是多学多练,多花时间。”从进入法院的第一天起,张杰就努力寻找一切机会磨砺自己。那时的派出法庭,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为了节省时间学习,他常常在法庭一住就是几个月;那时的法庭没有电脑,庭审记录和文书写作全是手写,他指着手上的肉茧子笑着对小编说,这就是一天记了八个庭审的历史印迹;那时的他白天开庭,晚上写判决、整理卷宗,常常忙到半夜一两点……十年磨一剑,一路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坚定意念与勤奋努力。
张杰说,做书记员的时候,法官坐在身后,感觉再难缠的当事人也会有法官撑腰,但当自己第一次独立承办案件,说实话,还真有点犯怵。
他的第一个独立庭审是一个民间借贷的案子,虽然开庭前已经来来回回把十几页的材料不知看了多少遍,快递单上的编号都快背了下来,但法槌一敲,手心还是不停冒汗。
案情并不复杂,老丈人起诉女儿和女婿借钱不还。“搁现在花半小时给双方好好聊聊,差不多都能调解了,而当时我、原被告三方活生生僵在那儿一筹莫展。老大爷是有理说不清,年轻夫妇是被起诉而一头雾水,而我则是紧张得说话都磕磕巴巴。”张杰说,“那应该是我这辈子最辛苦的一次庭审了。”
有过不知所措后,才更加坚定了他在业务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张杰说,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能熟练掌握庭审节奏,不能有效地引导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辩论,容易被当事人的情绪牵着走。后来,张杰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每次开庭前都将案件涉及到的全部问题进行归纳,细致到庭审到了什么环节说什么、怎么说,当事人出现不同反应应该有怎样的引导,就像“写剧本”一样,把庭审过程先在纸上模拟出来。实话实说,这是个笨工夫,刚开始确实很繁琐很费时,但实践多了,也就对庭审流程熟悉了、上手了,再后来各类案件的“剧本”他都了然于心,庭审自然就规范、高效,现在的他,一天开八个庭也是不带怕的!
说起为什么选择法官这个职业,“以前上大学那会儿特别喜欢看港台法律剧,法官居中审判、定纷止争,看着看着,就崇拜得无法自拔了。”他笑道,“虽然自己没有一张不老的容颜,但有一个不老的梦想。”
进入大兴法院工作后,张杰给自己立了两个标准——不辜负当事人对公平正义的期盼,不辜负自己内心对法治事业的热爱。他和小编说,对他而言,一直存在着两个法庭,一个在现实的法院审判大楼里,而另一个,则在他心里。正是这心中的法庭,让他如追光者一般追逐着法治的光明,让他坚守基层人民法庭十年如一日。
山东农村出生的张杰对老百姓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案件有着莫名的亲切,他总说他很适合去处理“田间地头”的案件,他熟悉农村老百姓的交流方式,也更能对他们渴望公正、期待正义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一起离婚后财产纠纷中,女方得知前公公的住房登记在前夫名下,便请求法院对该房屋进行分割。被告(女方前夫)得知此事后,愤然于父母攒了半辈子钱买的房子凭什么要分给女方,在法庭上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张杰恶言相向。
休庭后,张杰并没有因被告的无理而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决定走访当事人的亲属和邻居,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书记员说,她记得很清楚,那天的北京刚下完大雪,路面结冰,又冷又滑,乡间小道更是步履维艰,张杰一不留神摔倒在地,尴尬地朝自己笑了笑,顾不上身上的疼痛起身继续前行。傍晚返回法庭,他才发现身上一大片的淤青。
经过调查,涉案房屋的确是结婚后由男方购买,原因是由于男方父母想来投奔儿子,而女方父母已在小两口家中住下,男方父母只得东拼西凑攒了钱,让儿子给购买了一套房屋,房产证顺手写了儿子的名字。若不是女方提起此事,男方自己都忘了这套房屋在法律上还“属于”自己。
了解情况后,张杰决定再次开庭,但被告觉得自己曾经在法庭上的行为会让法官偏向原告,也就破罐子破摔,十分不配合。但拿到张杰法官依据调查的事实作出的判决——认定自己仅是“名义购房人”,房屋应属自己父母的共有财产而不予以分割时,男子面带愧色,主动给张杰道了歉。被告父亲更是百感交集,激动地拉着张杰的手说:“感谢法院为我做主,没有你们,我就没有家了!”
张杰说,像这样的当事人,一辈子也接触不到几场官司,他们不懂法律,更是对打官司感到恐慌,不要因为他们过激的情绪而让自己的判断出现偏差,不要忘了作为法官司法为民的初心,多一些体谅,少一些抱怨,离民众更近一点,离真相也就更近一些。
现在,张杰的速裁团队可谓是“宝妈宝爸大集合”。张杰自己有一对双胞胎,书记员、法官助理、人民调解员双叒叕都是宝妈宝爸,可就是这支“宝妈宝爸”团队,战斗力可不容小视。
张杰喜欢把这个在繁忙工作间歇中,闲聊三句都不离“带娃”的“奶气”团队比成一支篮球队。自己是控球后卫,是全队进攻的组织者。员额法官作为团队的第一核心,剥离开事务性工作,将工作重心收缩到两点:一是对团队的整体运行进行把控,根据队员的特长、个性安排工作,调动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指导人民调解员调解案件、把控调解文书质量,审理速裁案件。
书记员的工作贯穿审判全程,是团队的中锋。庭前做好卷宗的初步整理、准备好笔录模板,庭审中做好直播与录制,庭后及时整卷归档、按时移送上诉卷等。
人民调解员是小前锋,冲在最前端,在立案前化解简易纠纷,未调解成功则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讲解,做好案件信息登记。
法官助理是得分后卫,主要职责是协助法官做好与人民调解员的衔接工作,对尚未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再次进行调解,撰写开庭审理的案件的相关文书。
审判辅助人员是大前锋,联系当事人、送达文书,全队的事务性工作基本都由她完成,虽然繁琐,但也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运作效率。
“既然是速裁团队,工作节奏就一定要快。我们既要向效率要公正,又要向公正要效率。”为了更好的提高速裁审判的效率,张杰对团队提出了“五个一”运行规范:案件进入调解系统,调解员“一周内甄别”,将不可调解案件及时转出,可调解案件“一月内办结”,案件进入速裁庭后“一周内送达”,避免审限空跑;送达成功后“一次性解决”,当事人到庭后力争当庭宣判或调解、执结;矛盾较大不能当庭宣判的“一周内宣判”。
他对自己也有“一二五”要求:调解员送来的案件,一天内完成调解、速裁或立案的审批,实现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调解员出具的调解书、法官助理撰写的裁判文书两天内审核;平均一天至少安排五个庭审。
2018年3月张杰被委以重任,自红星法庭调岗至速裁庭担任副庭长,面对新挑战,他迅速调整工作节奏与办案方式,整合团队资源,释放团队效能,带领团队在2018年审结案件1293件,结案率99.3%,被北京市高院评为“十佳调解速裁团队”。
张杰的法官助理说:“师傅平时内向低调、惜字如金,但当我们真遇到难题时,他的‘不怕,交给我处理’却胜过千言万语,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2018年12月初,一起标的额不足3000元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却让法官助理手足无措。被告的孩子在小区大门外玩耍时被过往车辆撞击身亡,被告认为这起意外与物业未设置减速带有关,因此拒不交纳物业费。
助理胆战心惊地听完被告的埋怨,电话刚挂,负责送达的干警反馈,在向被告送达诉讼材料时遇到了被告的母亲,被告母亲转身进屋,再出来时左手握着速效救心丸,右手举着剪刀,指着干警歇斯底里地哭喊。
开庭当天,被告出庭应诉,大家都怵得慌,担心被告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不怕,我先去看看是个什么情况。”张杰见状穿上法袍便下了楼。
一个小时后,助理接到电话,让她准备好相关材料送到法庭。看着在法庭里心平气和与法官沟通的被告,与电话里简直是判若两人,“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认错了人。”助理感叹道。
“被告怎么突然变了一个人?”
“你认真听完她想说的,她才能听进你想说的。”张杰拍了拍助理的肩,“遇到这事儿你们也别犯怵,万一不行这不还有我嘛!”
勇挑重担、从无怨言。正是这份担当,让他愿意在最基层的派出法庭奉献了十一年,静静镌刻,葱郁成长,换来他司法道路上的荣光。张杰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法院“双优法官”、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庭干警”,荣获三次个人三等功,院先进工作个人、办案能手等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2019年3月1日, 在速裁庭刚刚履职一年的张杰站在北京法院十佳调解速裁团队的领奖台上,手中握着凝聚着全团队成员努力的奖杯,这是对团队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如同每一颗果实都包裹着一粒种子一样,这将是新的成长、新的挑战。
岁月总会不经意地勾勒出沧桑,大树却依旧高大挺拔,坚守信仰,不断汲取,葱郁成长,拼搏青春,不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