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超,1977年出生,土生土长的大兴人,2000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怀着对法治的理想和对家乡的热爱,进入大兴法院工作。十八年过去了,她成长为一名专业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情并重、刚柔相济的人民法官。小编想,她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不正是对“生于此,长于此,奋斗于此,充盈于此,回报于此”的完美诠释吗!
自2002年独立承办案件以来,王艳超就坚守在刑事审判第一线,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07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14年,她开始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自此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法官,也是一位母亲,她用敬业自律的专业捍卫司法的公正,用无微不至的呵护陪伴孩子们的成长,用真挚耐心的关怀感化和挽救青春路上的“迷途”少年们。对她来说,“蔷薇法官”,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名字。
“如果说普通刑事审判是在处理一个个的案件,那么未成年人审判则关乎每个孩子的人生。未审庭法官口中说出的一句话、做出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动作,都可能刺痛一个孩子的自尊。而法官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一个正处在人生岔路口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走向。”——王艳超
初夏的午后,王艳超向小编讲述了曾审理的未成年案件带给她的体会和心情。正所谓“救人容易救心难”,为迷途的孩子修正方向,为歧路的少年指引正途,未审法官身上的担子真的不轻。
小缘(化名)是个重点高中的学生,成绩优异,为人老实,人缘倍儿好,几乎没让老师和家长操过心、生过气,可就是这么个“五星认证”的好孩子,竟然一时糊涂,因涉嫌抢劫罪被公诉。
案件起因于小缘与表哥出去玩,错过了回家的地铁和公交,又恰巧手机欠费,无法与家人联系。小哥俩兜里仅剩的十几块钱连打车回家的零头都不够。平时就爱说大话的表哥撺掇去抢,“我们去前面小店买把刀,找个黑车司机,到偏僻的地方拿刀吓唬他。你什么都甭管,拿钱就是了。”小缘心里很担心,但想着平时表哥就爱吹牛,抱着“我就看着你装”的心态,也没提出反对意见。于是,表哥买刀、打车,车行至偏僻处,表哥用刀逼司机交出钱。证词显示,整个过程中小缘被吓坏了,表哥责斥几句后才颤颤微微接过了司机交出的钱。司机报警后,二人很快被警察找到。因触犯了《刑法》对抢劫罪的规定,小缘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明亮的人生道路面临着戛然而止的险境。
作为承办法官,在审理这个案子的过程中,王艳超通过走访家庭、学校多方面,充分了解了小缘的日常表现,她发现老师、同学、家长都反应这孩子懂事孝顺、友爱温和,只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懂得拒绝。虽然小缘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主观恶意小、情节较轻,完全可以教育挽救。“一个凭自己努力考上重点高中的农村娃娃,要是简简单单一判了之,孩子的一生、家长的希望可能就都毁了”。凭着这股信念,王艳超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对小缘采用了系统的帮教措施,最终对小缘判处了缓刑,使其能够重返校园。在2016年高考中,小缘考出了超过一本录取分数线20分的好成绩,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不枉不纵”是王艳超始终恪守的信条。她竭尽所能去排除每一个疑点,核实每一个细节,求证每一个事实,把好每一道关口。多年审判中,她愈发感受到,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变成罪犯,而是要做出一份合法合理合情的裁判,给社会减少一份怨气,增添一份希望。
35场专题讲座,10000+青少年听众……王艳超作为主讲人的“蔷薇课堂”在大兴区真是鼎鼎大名,而这个青少年普法项目的启动其实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2015年初夏,王艳超一连承办了几起未成年少女被性侵案件。经过调研,她发现,仅2014年一年,区内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就有26件,不仅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且共性突出——遭受侵害的女孩子们往往是无知并无助的。怎么才能让未成年女生多一些警惕心理、多一层自我保护意识呢?不如,就针对未成年人开设一堂义务普法课吧。彼时,大兴法院院内,蔷薇花开的正热烈。在花语中,蔷薇代表“爱”和“你的一切都很美好”。与玫瑰、百合相比,蔷薇也更加坚韧、活泼、生机勃勃。恰如十五六岁年纪的孩子们,青葱岁月、梦想斑斓。“干脆,我的法制课就叫‘蔷薇课堂’”——王艳超就这样开始了她“予人蔷薇 法有余香”的普法征途。
“蔷薇课堂”最初以“女生课堂”为主,后来,随着课程受众的增多,逐渐扩展至“男生课堂”“家长课堂”“微型课堂”等各种受众广泛、内容针对性强的普法课堂。“蔷薇课堂”明显区别于传统法制课的是,不说教、不呆板,小班授课、案例为主、内容生动、互动性强,孩子们坐得住、听得进、入脑入心。为了让这个普法项目真正发挥预防、感化、挽救的作用,王艳超花足了心思,繁重的审判工作之外,她利用休息时间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斟酌字句撰写讲稿,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鲜活的案例讲述生活中的潜在危险和法律风险,着力提高孩子们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创设三年来,王艳超和她的“蔷薇课堂”先后走进了北京市市政管理高级技术学校、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大兴区第一中学、大兴区采育中学、大兴区第五小学、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北京市第四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了35场专题讲座,听众人数突破了1万人。她被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亲切地称为“蔷薇法官”。
期间,王艳超不仅被三所学校聘为法制副校长,还被大兴区教委、团区委、司法局邀请向全区法制副校长传授青少年普法经验。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视察大兴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时,对“蔷薇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王艳超还受邀参加中华司法研究会举行的“未成年网络保护论坛”,就“蔷薇课堂”普法项目进行了报告,发出了基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声音。
工作中的“蔷薇法官”,敬业奉献,专业干练,呵护挽救着迷途少年们。在生活中,她更是将蔷薇的花语“爱”毫无保留的倾注到女儿身上。从上下学的接送、功课的辅导,再到饮食起居的照料,用爱与温柔陪伴着孩子成长的每一刻。女儿常常说,自己有个最好最好的“蔷薇妈妈”。
生活与工作是人生的双面镜,最好最好的“蔷薇妈妈”也受着“蔷薇法官”的影响。王艳超对小编说,作为一名未审法官,她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或涉嫌犯罪、或受到侵害的孩子,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有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动辄打骂,有的将婚姻的不幸归咎于孩子,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听到最辛酸的话,莫过于‘法官说的体己话,我妈妈都没跟我说过’。我们无法设身处地感受孩子在原生家庭遭受的漠视和痛苦,但我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帮助小小年纪就伤痕累累的孩子们重拾安全感和幸福感,是王艳超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努力的目标。
在一起争夺民事抚养权案件中,父母双方将孩子作为筹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孩子面对父母的争执难以做出选择,心理上非常痛苦。面对这样的情形,王艳超没有采取传统的直接问话方式,而是将孩子带离严肃的法庭,来到法院专门为未成年人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平静孩子的情绪。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小男孩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王艳超边陪孩子做游戏,边与他聊天儿,问问爸爸,谈谈妈妈,从孩子的视角了解与父母的亲疏程度。这种“观察型谈话”的方式让王艳超很快发现,孩子言谈中透露出与父亲明显的亲近,谈及父亲都是快乐的、满足的,充满安全感;谈及母亲,则有较为明显的客气、疏离甚至是回避。面对谈话的结果,孩子母亲泪流满面,道出了与孩子的隔阂。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母亲最终放弃了对抚养权的争夺和拉锯。王艳超将抚养权判给了父亲一方。
“汝欲渡人,必先自渡”。在兴趣和专业的驱使下,王艳超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并阅读了大量心理学书籍。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在捍卫司法公正的同时尽可能给予未成年人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回归本心,化解在审判过程中遭遇的心痛和悲伤,给自己解压减负。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在大兴法院“阅享生活,筑梦兴法”读书会上,王艳超与大家分享了《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一书。谈及本能与意志的关系,她讲述了面对工作困难和审判压力,怎样恰如其分地运用智商、情商和理性控制、调节情绪,让疲惫心灵得到休憩。
于王艳超而言,最美的青春年华洋溢着未成年审判事业的精彩,充盈着蔷薇花开的芬芳。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