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实务 > 调研成果
我院调研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并提出建议
作者:徐笑  发布时间:2018-12-23 11:41:39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从各种幼儿早教、托管班到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特长培训,教育培训俨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日渐增多,不少消费者因签约不慎而遭受损失。经调研,我院发现此类纠纷案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教育培训机构送达较困难。这类案件往往是教育培训机构在收取高额学费之后,因种种原因,不再经营,还没有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就已经人去楼空。在司法送达过程中,有的是教育培训机构还在,但它的经营者已经联系不上,躲避诉讼;还有的是培训公司经营不善而倒闭或无法履约,原地址成立新的培训公司。这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司法送达的难度,给消费者带来时间成本和金钱上的损失。

二、消费者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合同与约定不符。一般来说,消费者去民间教育培训机构时,双方提供的合同都是预先拟定内容的格式合同,合同内容多侧重于保护培训机构方的利益,如果消费者没有仔细阅读,往往容易陷于被动。尤其是上课内容与约定不符,实际上课时间与签订上课时间不符,这些都容易给消费者带来麻烦和损失。

三、消费者多为预付费购买课程。很多案件纠纷是学员预先购买相应课程,再由机构履行培训义务。消费者预先购买相应课程后,以上课次数或者学时为计价接受培训,导致了消费者在发生纠纷时,始终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提出以下建议:

一、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具体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认真阅读合同相关条款,对于不理解的条款应及时询问。在课时时长、学费、老师的选择上都要了解清楚。

二、家长应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签订合同前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资质审查,要求其出示营业执照、办学许可等相关证件,了解办学场地和师资等情况。

三、及时理性沟通。学员家长若对培训课程不满意或培训课程有变化,要及时与机构进行协商,避免纠纷的产生。如果教育培训机构确实存在不当经营情况的,可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进行投诉。

四、注意留存书面证据。要保留培训合同及缴费单据、课程表等材料,保存与培训机构人员沟通的记录。能够录音、录像尽量保留影像资料,如培训场地事发时的监控视频,纠纷后与培训机构沟通时尽量录音录像等。在诉讼中要熟悉相关法律规定,以便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崔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