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发区法庭自2011年9月成立两年多以来,积极担当现代化国际高端产业新区“法律参谋”和“司法卫士”的角色和职责,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该法庭做法如下:
一是推进司法能力建设,丰富综合型法庭的功能架构,满足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多元司法需求。截至2013年上半年,“北京•亦庄”入区企业已达6000余家,外商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8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达114个,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3%,增速位于北京市第一位。为满足开发区“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低碳绿色家园”这一总体定位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司法新需求,法庭自成立伊始便坚持立审执资源的“综合配置”理念,选派商事和劳动争议庭审判组进驻法庭,立案庭每周到法庭巡回立案,不仅方便了企业和居民就近参加诉讼,而且契合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建设、和谐发展、产业优化、科技创新中的多元司法需求。为确保司法裁判这一核心能力能够充分适应辖区的高端定位,法庭紧紧围绕事实查证、法律适用、文书说理三大中心事项,采取法官沙龙、例会研讨、庭审评查、典型案件示范庭、对口帮教评析等一系列精细化审判管理举措,有效提升了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和裁判文书说理的能力。此外,法庭还定期组织法官深入工厂、企业、社区和相关行政单位,在充分了解区域发展规划和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供特色司法服务,在“接地气”中不断“长能力”。
二是推进法庭公信力建设,培养良好法治“软”环境,实现司法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公信力建设为推手,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动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软”环境。推行集约审判模式,提升审判质效。采取繁简分流、疑案专审、简案立调;对群体性案件,集中送达、集中开庭、集中宣判,提高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推行责任“捆绑”,实现差错、信访“零记录”。制定明确的人员岗位职责,清晰划分职责范围,通过严格外部定责管理和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实行全程“主审法官负责制”,主审法官在排庭、庭审、判后答疑各程序均要对案件当事人负责到底,两年来,法庭保持着“公正司法无差错、和谐司法无信访”的“零纪录”。推进阳光司法,沟通民意树公信。除依法例行公开的审判活动外,每季度举办一次社会评析庭审活动,邀请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庭审;每月与开发区相关部门和企业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过对法庭工作的全面“晒单”,促进辖区依法行政水平的提升。
三是推进司法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两网三平台”,提升“北京•亦庄”的法治内涵。依托“北京•亦庄”品牌效应,通过构建法庭与企业的联络服务网络、法庭与行政机关的信息共享网络以及推进以履行审判职能为载体的审判服务平台建设、以对接社会管理为载体的延伸服务平台建设、以“庭企互动”为载体的共建交流平台建设,不断充实和提升这一品牌的法治内涵。首先,“庭企互动”助推企业规范高效运转。通过积极走访辖区京东方、可口可乐、奔驰、宝健等重点企业,为企业规范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服务。同时注重对小微企业的司法帮扶,加大对侵害企业利益的恶意诉讼的惩罚力度。其次,“法行对接”推进辖区社会管理创新。以实现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无缝对接为着力点,先后与开发区房屋和土地管理局建立物业纠纷联动调处机制,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联合开展“法制大讲堂”社区普法系列活动。最后,“文化驱动”促成精品法庭服务品牌。以法庭文化建设作为司法服务品牌形成的驱动枢纽,着重培养法官群体的法治意识、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打造一支契合区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法官队伍。